PRICE WAR 「黑雨」引發的動態定價血案 – 移植到蝦餃燒賣上。

當「共享經濟」殺入茶樓:一場「黑雨」引發的動態定價血案
各位共享經濟的信徒與實踐者們,當你們還在為Uber的動態加價(Surge Pricing)是市場神手還是魔鬼之握而爭論不休時,香港餐飲業的一位無名英雄,已經悄然將這套前衛的商業邏輯,應用到了最傳統的場景——飲早茶。
是的,你沒看錯。這不是矽谷的最新創投項目,而是一間連鎖酒樓的「黑雨價」。事件很簡單:一位茶客在天朗氣清時入座,嘆著一盅兩件,孰料風雲變色,天文台掛了黑雨警告。到他心滿意足準備結帳時,才發現賬單像香港的樓價一樣,突然「被升級」了。茶位、點心,樣樣加價,罪名是——「黑雨附加費」。
這起事件,與其說是一宗消費糾紛,不如說是一次石破天驚的商業模式實驗。它完美地將共享經濟的核心——「動態定價」與「風險溢價」,移植到了熱氣騰騰的蝦餃燒賣上。

案例思考:一場關於「用戶體驗」的災難

讓我們以專業(兼帶點嘲諷)的眼光剖析此案。
首先,我們必須向該酒樓的創新精神致敬。他們顯然深諳共享經濟的精髓:在服務供給緊張(黑雨天,員工上班如渡劫)而需求不變(茶客雷打不動要飲茶)時,價格就該上揚,以補償供給方的額外風險和成本。這邏輯,完美閉環,堪稱「點心界的海森堡」。颱風價早已是行規,黑雨價的誕生,只是填補了惡劣天氣定價光譜上的一塊空白。
然而,問題出在哪?出在「用戶體驗」(User Experience) 上。

共享經濟的巨頭們,無論多麼貪婪,至少學會了一件事:透明。當你打開App叫車,系統會用紅色的驚嘆號和大寫的英文字母告訴你:「正在加價!你確定要當這個冤大頭嗎?」這是一種事先告知的「周瑜打黃蓋」模式。

反觀我們的酒樓英雄,卻選擇了一條更具戲劇性的「薛丁格的賬單」路線。在結帳前,你的消費總額處於一種量子疊加態——既是原價,又是黑雨價。直到收銀員將賬單拍在你面前的那一刻,價格才「坍縮」成一個確定的、讓你心頭一驚的數字。


更幽默的是經理的回應。她解釋,之所以不在掛黑雨時逐枱通知,是怕「客人會以為他們付不起錢」。這種「為了保護你脆弱的自尊心,我決定在背後捅你一刀」的溫柔,實在令人動容。這不是服務,這是行為藝術。

這起衝突的核心,從來不是那區區幾塊錢。而是一種被愚弄的感覺。食客的憤怒,源於資訊的不對稱和被剝奪的選擇權。一家在「黑雨天」加價的店,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詞——「黑店」。

創意解方:用魔法打敗魔法

既然傳統餐飲業已勇敢地邁入了Web 3.0的定價時代,我們作為消費者,也應該與時俱進,提出更具建設性的方案:
餐廳端的「全天候智能定價系統」: 與香港天文台API直接對接,在電子點心紙上實時顯示價格。黃雨警告?點心95折。紅雨警告?恢復原價。黑雨警告?加價15%。雷暴警告?叉燒包買一送一(取「雷劈」之意)。若同時觸發酷熱天氣警告,則加收「冷氣費」,但可透過App玩個小遊戲來豁免。將定價遊戲化、透明化,讓加價也變得心甘情願。

顧客端的「逆向動態議價權」: 既然餐廳可以因天氣狀況收取附加費,顧客也應享有「環境折扣」。例如:
「滯留折扣」:因黑雨被困在酒樓超過兩小時,全單九折。
「噪音補償」:鄰桌小孩哭鬧分貝超過80,每10分鐘減免2元。
「忠誠度積分」:成功在黑雨警告期間結帳,可獲得「抗洪勇士」積分,下次黑雨消費時可抵扣附加費。
最終,這場「黑雨價」風波,為我們所有共享經濟的信徒上了一堂生動的課。創新是勇敢的,但缺少了透明和尊重,任何前衛的商業模式,都可能演變成一場滑稽的公關災難。下一次,當我們享受著極端天氣下的便利服務時,或許都該看清楚——那份額外的費用,究竟是合理的風險溢價,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「智商稅」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Scroll to Top